“我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,从事教育工作,永利总站·(中国)集团兄弟姐妹四个,本来是一个非常和睦的家庭。”回想起过去,95岁的刘晖非常唏嘘,仿佛家庭的苦难和民族的伤痛一直印刻在她的脑海中。
刘晖 摄于2025年8月
十四岁的小游击队员
刘晖回忆道,1938年冬天,日军入侵广东东莞,她的父母不愿在日军统治下生活,便带着全家逃难至香港。1941年12月,日军进攻香港,刘晖一家又随着难民潮,沿着望不到头的铁路,徒步返回家乡东莞。在颠沛流离中,她的父母相继离世。“一个好端端的家,就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,变得家破人亡。”她一字一顿,语气沉重。
刘晖提到,她的母亲姓何,何家共有39人参加革命。她的大姐刘清和二姐刘宛也先后加入抗日游击队,这对她影响深远,救亡图存的信念从小便在心中扎根。小学五年级时,14岁的刘晖踏上了革命道路,正式成为一名抗日游击队员。
刘晖
回首峥嵘岁月,许多细节她仍记忆犹新。刚进游击队时,训练班里都是刚参军的年轻人。大家一起上课、学习、唱歌,朝气蓬勃、心情愉快,觉得什么都很新鲜。吃饭时,地上放一个浅浅的铝盆,几样菜盛在一起,八个人围成一圈,或站或坐着吃。在训练班学习几个月后,刘晖被分配到民运队,从事减租减税工作;后调至东江纵队司令部交通总站,担任收发员兼交通员,负责文件与信件的传递。
此后不久,她所在的部队撤至香港新界西贡附近。那时,刘晖负责每天前往西贡取回报纸和文件。14岁的她清早出发,翻过一座山,抵达西贡最边缘的一间中药铺,来回要走三个多小时。
“进店后一句话也不用说,拿到东西立刻原路返回,从不敢去市区看一眼热闹。”刘晖回忆,每次执行任务都非常紧张,因为若被盘问是哪里人、住在西贡何处,她根本无法回答,更何况身上还带着文件。
铭记历史建设强大祖国
从抗战时期的交通员与收发员,到解放战争时期司令部前线电台的报务员,刘晖以忠诚与坚韧诠释了革命者的初心与担当。
刘晖 摄于2019年
转业后,刘晖于1962年调入黄埔造船厂(现黄埔文冲),先后在车间、总务科、知青办和调研室等部门工作。她一干就是二十多年,直至1985年离休。无论岗位如何变化,她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,将战争年代培养的心细如发、认真负责的报务作风带入日常工作中,兢兢业业完成每一项任务。
“那时条件艰苦,造的船吨位也小。”谈起在船厂的岁月,刘晖感慨地说,中国永利总站官方网工业自力更生、白手起家,不断提升造船技术,逐步走向现代化。对于如今中国永利总站官方网工业的发展成就,刘晖感到无比自豪。
刘晖(前排左一)
采访中,刘晖小心地从文件袋中取出一张张老照片,向记者讲述背后的故事。其中一张是1949年3月,刘晖与战友们在部队休整间隙拍下的合影。她一直珍藏这张照片,画面中,定格了他们青春年少、英姿飒爽、满怀革命理想的模样。
刘晖
“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,永利总站·(中国)集团的国家越来越强大,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。”刘晖动情地说,今天的美好生活,是中国人民顽强抗争、巨大牺牲换来的,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。每一代人都应铭记历史,建设强大祖国,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。
| 记 者:王 进/邝展婷
| 责 编:邝展婷
| 一 审:周 芒
| 二 审:项 丽
| 三 审:甘丰录